新能源车上成本最高的零件是什么?当然是动力电池,往往能占到总成本的 30%。这里面藏着哪些黑科技?中国厂商现在处在怎样的水平?未来电池的发展方向是哪里?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其实电动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电驱动的汽车存在过。但真正改变电动车命运的,并不是电机本身,而是动力电池的进步。
当年通用也在做电动车,但那时候的电动车只能跑个三五十英里就已经是极限了,续航太短、电池太重,根本没法普及。直到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开始提升,电动车才真正具备了和燃油车一较高下的能力。现在的电动车动辄能跑四五百公里,这才让大家愿意接受它作为日常用车。
除了续航之外,充电速度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如果一部电动车需要充 8 到 10 个小时,比手机还慢,那就很难让人接受。所以正是这两个核心问题——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推动了整个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
而在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安全性。这也是很多人对电动车仍抱有疑虑的原因之一。
中国电池产业
全球领先?
说到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亮眼。比亚迪最早从磷酸铁锂电池入手,宁德时代则从 3C 消费电子电池起步,后来逐步转向动力电池领域。
特别是在过去几年间,中国已经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比如去年,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份额接近 40%,在世界前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中,有六七家都来自中国,剩下的才是日韩企业。
那么,中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这里有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当年宝马想进军电动车市场,想找一家中国公司合作研发动力电池。当时奔驰已经和比亚迪成立了腾势,签了排他协议,宝马只能另寻合作伙伴。于是他们找到了宁德时代。
这一合作,让宁德时代一开始就接触到了非常高标准的需求。宝马的电动化起步早,像 i3、i8 这些车型在业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的电池标准也非常严苛。
而宁德时代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们在电池领域的投入之大,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首先,宁德时代的战略眼光非常长远。他们很早就明确了一件事:我不造车,但我一定要在电池这个赛道上占据领先位置,不管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还是消费类电池,都要布局。而且他们的首席科学家跟你聊天时,谈的都是未来 30 年、50 年的趋势,这种前瞻性的思维让他们在技术上始终走在前面。
其次,他们在电化学研究方面的投入堪称顶级。从材料、电极到生产工艺,都有专门的团队深入研究。电池和芯片一样,配方重要,生产更重要。能不能把不良率控制住、能不能把成本降下来,这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第三,他们不仅研究电池本身,还深入参与到整车集成中去。电池装进车之后怎么用得更好?高温、低温下如何管理?多次充放电后性能衰减怎么控制?这些问题他们都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在整车厂之外,他们对电池的理解是最深的。
电池技术
未来如何发展?
那目前动力电池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呢?
第一个就是钠离子电池。为什么要发展钠电池?因为锂资源有限,很多依赖进口,而钠资源丰富得多。更重要的是,钠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表现更好,像东北地区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时候,它的性能衰减比锂电池要小很多。再加上近年来宁德时代在研发上的突破,让钠电池逐渐走向实用化,未来可能会成为商用车或者中低端电动车的重要选择。
第二个是快充技术。以前是 400V 平台,现在升级到 800V,甚至比亚迪最近推出的唐和汉 L 已经开始用上了 1000V 高压平台。什么叫"油电同速"?就是说充电速度可以媲美加油—— 5 分钟补充 400 公里续航,10 分钟充满 80%。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但这确实是现在很多厂商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当然,这也意味着基础设施要跟上。比如兆瓦级的充电桩、高功率充电网络,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建设。但在国内,已经有企业在推进这样的补能体系。一旦落地,用户的充电焦虑就会大大缓解,就像我们现在不再担心手机没电一样。
第三个是双核电池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电池包里融合两种不同类型的电芯。比如市区短途用磷酸铁锂,长途高速用三元锂电池,这样既能兼顾成本、安全,又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需求。这种组合式设计,未来可能会成为主流。
至于大家都很关注的固态电池,虽然概念已经炒了很多年,但目前量产难度依然很大,尤其是成本和稳定性问题还没完全解决。短期内来看,至少三年内,固态电池可能还不会大规模应用在乘用车上。但它可能会先出现在其他高要求的领域,比如人形机器人。
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其实不是 AI 算法,也不是机械结构,而是电池。机器人站着不动也需要耗电,而且体积空间又小,对能量密度的要求极高。所以未来也许我们会看到固态电池率先在机器人身上落地,而不是汽车上。
动力电池
应用不止汽车
除此之外,动力电池的应用也早已不止于汽车本身。
比如储能领域,就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无论是家庭用电的削峰填谷,还是工业级别的能源调度,储能设备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特斯拉每季度财报里,储能业务的利润增长都非常可观。
在中国,由于电力供应相对充足、电价便宜,储能市场还没有全面爆发。但在欧美等国家,尤其是美国一些电网不太稳定的地区,家用储能设备已经非常受欢迎。特斯拉的 Powerwall、Megapack 等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有人直接用淘汰下来的电动车电池来做家庭储能系统。
而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宁德时代旗下的子公司新能安、比亚迪、华为等等,都在积极布局储能产业。未来,随着 AI 算力需求的增长、数据中心的扩张,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储能和高密度电池技术将成为支撑整个智能社会的重要基石。
其实放眼整个行业,电池不只是电动车的核心,更是整个新能源时代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是驱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更是连接能源、AI、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的重要纽带。
中国的电池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远,而且还在不断向前探索。不管是钠离子电池、双核电池、快充技术,还是未来的固态电池,我们都正站在一场能源变革的起点上。
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