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中东战略受挫,黎巴嫩总统态度强硬
中东这盘复杂的大棋,美国再次走错了一步。7月7日,美国叙利亚问题特使托马斯·巴拉克在黎巴嫩首都巴卜达与总统约瑟夫·奥恩进行了会面。会谈结束后,巴拉克刚一开口发言,中东媒体便炸开了锅——这场所谓的“外交会晤”,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美国在中东又一次自作多情的“碰瓷”。
美国特使的算盘与黎巴嫩总统的回应
此次巴拉克访黎,明显带着自己的“小算盘”。大家都看得明白,叙利亚局势稍有缓和,美国便急于借黎巴嫩这颗中东的关键棋子进行布局。他口口声声支持黎巴嫩的主权独立,背地里却握着遏制伊朗影响力的利刃。然而,奥恩总统绝非轻易被忽悠的人,他坦率地表态:“黎巴嫩欢迎所有国家的援助,但绝不会成为任何一方的棋子。”
展开剩余80%这话什么意思?用白话来说就是:美国,你别玩什么选边站的把戏,我们黎巴嫩如今经济困境严重(GDP萎缩40%,外汇储备仅剩15亿美元),您倒是拿出真金白银来帮忙,别光靠空话忽悠我们。说好听点,这话是直接揭穿了美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面具。
中东棋局中的三方博弈
眼下中东的局势如同一张复杂的牌桌,美国、俄罗斯和伊朗三方激烈角力。美国试图利用叙利亚问题特使这张牌,将黎巴嫩拉入反伊朗阵营;俄罗斯在叙利亚深耕多年,已将塔尔图斯港视为其在地中海的战略支点;伊朗则通过强大的真主党力量,深深扎根黎巴嫩政治生态。
奥恩总统此番直白的表态,无疑给美国浇了一盆冷水——你以为黎巴嫩是伊拉克或阿富汗吗?尽管我们国家经济贫困,政治智慧却依然存在。美国刚刚从阿富汗狼狈撤军,难道还想在中东大展拳脚?那门都没有!
美国中东战略的三大弊端
短视的战略眼光:美国从叙利亚撤军,再到阿富汗溃败,早已在中东失去信誉。如今靠特使外交想挽回颜面,犹如用创可贴去堵塞黄河决口,徒劳无功。
经济援助的空洞:美国口头支持黎巴嫩主权,实则援助微乎其微。而真主党控制的贝鲁特港口每天进出货物的价值远超美国提供的援助数十倍,这种现实差距令人难以忽视。
文化理解的断层:美国依旧用冷战思维审视中东局势,殊不知当地年轻人早已沉浸于TikTok等全球化的新文化,谁还信奉那套“民主对专制”的老旧剧本?
黎巴嫩的巧妙平衡术:火药桶上的探戈
奥恩总统的这番操作,堪称中东政治平衡艺术的典范。一方面礼貌接待美国特使,保持外交上的体面;另一方面明确表示不选边站,向俄罗斯和伊朗释放了信号。更机智的是,他还顺便呼吁以色列遵守联合国决议,这一招用得漂亮——既批评了以色列,又不伤害阿拉伯邻国感情,还维护了国际社会的整体面子。
相比美国那种非黑即白的外交手法,黎巴嫩的这套策略显然更成熟、更灵活。毕竟这个国家有18个宗教派别共存,政治家若不具备走钢丝的本领,早就被内部纷争撕成碎片了。
中东地缘政治的蝴蝶效应
这场会谈表面看来不起眼,实际上暴露了美国中东战略的致命短板。在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战场上针锋相对时,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却正在悄然流失。更为复杂的是,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盟友正逐渐向中国靠拢,开展石油人民币结算,而美国却仍旧依赖特使外交的老套套路。
更耐人寻味的是,巴拉克访问黎巴嫩当天,伊朗外长也抵达了大马士革。这时间点的选择绝非偶然,说明中东这盘棋,早已不是美国单方面能掌控的局面。
给美国的几句忠告
放下架子讲实际:别总是挂着民主人权的大旗,黎巴嫩此刻最需要的是粮食、医疗物资,而非政治空话。
尊重地区现实:中东不是美国的私人后花园,叙利亚和伊朗在当地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强行干预只会激起更大反弹。
借鉴中国智慧:看看中国如何在沙特与伊朗之间扮演调停者,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大国外交。
中东棋盘上没有永远的赢家
此次黎巴嫩之行,巴拉克特使显然没预料到会遇到如此坚决的反击。但这就是中东,一个永远充满变数的舞台。当美国还在用冷战思维处理当代问题时,中东各方早已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博弈。
对黎巴嫩而言,在美俄伊三方间走钢丝虽艰难,但总比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强。至于美国,或许该认真反思:为什么每次自以为稳赢,中东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发布于: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